论坛首页>>电子书1>>诺贝尔传(20)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ayst99
等级:普通会员
头衔: 新手上路
星数:
帖数:134
精华:0
积分:0
消息:
  查看资料
发布于:2023-10-05 21:43
字体大小: 1#

诺贝尔传(20)

在一篇简短的、带有讽刺意味的自传中,他把这一条列为他的
主要优点。然而,身负公职的人应该不顾私利,一心为公。他
认为平民和官员的道德标准应该有明显的区别,因为他觉得一
切社会公职最好由内行担任。政府部门应由专家组成,由上司
根据他们的专长来任命,给他们分派职责。诺贝尔认为,这种
权力主义的领导体系,只要在一位仁慈的、有文化修养的统治
者的领导下,可以更好地为公共福利事业服务。但从另一个角
度来说,如果政府的立场取决于公众的欢心,专家们在和蛊惑

民心的政客的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他在三十岁时写
过一首诗,通过其中的某些片断,可以窥见他的政治见解。当
时,登基不久的新沙皇一笔废除了国内的奴隶制度。
我常常漫步在彼得堡的一座桥上
在沉思中消磨时光……
……彼得要塞赫然耸现狰狞可怖,
惨淡的光在花岗石壁上留下了鬼魂模样,
意志坚强者也不禁毛骨悚然。
诺贝尔似乎觉得听到了*下的受害者惨遭迫害的呻吟声
从彼得和保罗要塞里阵阵传来,直到想起这恐怖的时代已随着
新沙皇的登基一去不复返了,他才如梦初醒。
恐怖的时代已经过去。几年来
人民享受了温和君主的恩赐,
新沙皇万岁!
有的骂他,虽然相信他的仁慈,
有的对他私生活百般挑剔,
但我知道:他是个诚实的人。
    诺贝尔并不反对诚实的*君主。后来他写了一篇对话体
的政论文章,对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虽不象过去那样痛心疾首,
但依然坚持高贵者统治国家的观点。他写道:
受过教育的人的判断能力胜过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后

者本能地向前者请教,这一点是无可非议的。为什么偏偏
要在政界背离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呢?我认为,只有受过
教育的人才应该拥有选举权。人人享有选举权,这就几乎
相当于父子在家中的权力均等。
   布朗热事件之后,他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倾向。他担
心,布朗热事件不是一个孤立现象,也不是法国所特有的,而
是对一切由全民选举产生政府的国家的威胁。盲目冲动的群
众,通过别的形式的自由选举,把蛊惑人心的政治骗子捧上统
治地位,控制那些有文化教养的人,法国发生的就是这种情
况。公众出于对战争的狂热把一个政客推上政治舞台,那么威
力巨大的现代化武器并不一定能够阻止他发动战争。面对这种
潜在的危险,就不能依赖政府来维护和平,而应该直接向群众
呼吁。在这个方面,贝尔塔·苏特纳的做法是正确的,她的局
限性在于只是向社会上层、向高级知识分子提出呼吁。在这部
分人的眼里,西方文化界比民族利益更为重要。她认为社会上
层对政府的影响最大,却忽视了在民主国家中,重大问题的决
定必须来自群众,或者必须得到群众的同意。因此在战争与和
平的问题上,非理性的影响倒是最为重要的。不过,*
的发展看来是不可避免的,这就动摇了他的信念。诺贝尔一直
相信,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促进教育的普及,而教育的普及将导
致人类的幸福和世界的和平。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建设一个
美好的世界;然而,通过战争,这种发展也可以破坏科学技术
的进步,甚而摧毁整个文明世界。
   诺贝尔发现集体安全体制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可以孤立破,
坏和平的分子。一切合法政府团结一致,共同对付一个趁群众

*建立起来的非法政府。如果一切不怀侵略野心的政府都愿
意接受集体安全体制,这将成为制止战争的有效工具。然而,
要成立一个集体安全体系,需要克服多少不合理的障碍啊!猜
忌、担心、偏见以及传统上的感情隔阂,将在建立安全体系的
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尽管这种体系对各国都有利。
    布朗热事件促使他修改他的公、私道德标准的理论。倘若
群众的*可能把他毕生奋斗的成果变成毁灭人类的祸根,他
就不得不奋力斗争,防止他的发明被用来危及和平事业。这种
斗争不是政府的职责,而是他自己的责任,因为首先他不象政
府那样受群众的影响,其次是他自己发明并销售了大量毁灭性
的武器。问题在于寻求适当的方式,以阻止不顾一切的群众的
激情上升到危险程度。他急于想找到一个途径,把自己积聚的
巨额财产用来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他从安德烈的考察计划中找到了答案。诺贝尔在一八九三
年设立过小规模的奖金。现在,他要把奖金变为吸引广大群
众,使他们的激情转向人类福利的工具。广大群众一直在寻找
一位坚强有力的领袖。一些伟大的人物*远瞩,为世界和
平、人类幸福作出了贡献,他们的成就证实了他们不愧为领
人物。诺贝尔决心摸索一条途径,引起公众对这部分人的注
意。这些无私的探索者、追求知识的英雄,为了使他人过上更
加安逸美满的生活,不顾生命危险,不惜牺牲,他们若不是真
正的领袖,那么还有谁是真正的领袖呢?起初,诺贝尔奖金只
是用来鼓励献身于基础理论研究的科学家,而现在准备用于陶
冶群众的热情。看到广大群众和新闻界终于对安德烈的考察计
划表示出巨大的热情,诺贝尔从中找到了设立奖金的根本意
义。这项设立奖金的计划,经过了长时期的酝酿,终于趋于成

熟。
如果安德烈最终达到了目的,哪怕只达到了一半,就
会成为在社会上能引起轰动的一大成就,这将激发人们的
情绪,完成创造新思想、推动新改革的使命。
    在这段时间里,广大群众一直饶有兴趣地从报刊上阅读有
关这项大胆的考察计划的报道和有关考察队成员的介绍。诺贝
尔受到启发,决定在遗嘱中设立一项新的奖金。这项奖金将授
予文学界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著作宣传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帮
助群众认识人的伟大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设立文学奖和和平
奖,都是为了把群众的注意力引向那些献身于人类的人们。
一八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诺贝尔在巴黎亲笔写下了他
最后的遗嘱。他把财产交给一个基金会,基金每年的收益用来
奖给科学和文学领域内的杰出人物,以及为促进世界和平作出
最大贡献的人,以表示对他们的敬意。
    诺贝尔极其关心北极考察队的每一步准备工作,关注
号飞艇的工程进展,参与各项讨论工作,向赞助人(首
先是国王)汇报情况,尽一切可能促成这次探险行动。
一八九六年六月,维哥号货轮载着飞船、考察队员以
及设备物资,开往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那年夏天,大气
层情况一直不佳,飞船无法起飞。同年九月,安德烈宣布把飞
行计划推迟到下一年,诺贝尔闻讯非常失望。
    艾尔弗雷德·诺贝尔生前没有能够看到关于飞船起飞的报

道,也没有为随之而来的死一般的沉寂感到沮丧。飞船消失在
北极的一片荒芜之中。三十三年以后,一支探险队在白岛上找
到了安德烈探险队的遗迹。他们在那儿发现了这位坚强不屈的
战士的日记,上面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记载着直到他冻死之前所
发生的一切情况。
    诺贝尔觉得死神在一步步地向他逼近。眼下,他虽然已经
圆满地解决了处置财产的事宜,但仍然希望能在故乡瑞典再过
上几年,因为他这时重新发现瑞典人是值得信赖的。可是,他
必须从另一种压力下解脱出来,这种压力和他即将结束的一生
有关。有些人仅仅知道诺贝尔是个工业巨头,手中掌握着控制
遍及五大洲的*工厂和*的一个庞大石油企业的股权。这
些人如果看到他为了摆脱苦恼竟会做些什么肯定会大吃一惊
的。这位年迈的实业家,正在全神贯注地写一出四幕剧《复仇
女神》。
    他热切希望能完成这部剧作。他若要心安理得,死而无
憾,除了那份遗嘱,这部剧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两者都能体现
决定他生活道路的力量源泉。在他脆弱的身躯倒下之后,
他一生的意义将通过他的遗嘱、通过这部四幕剧流传人间。遗
嘱是对人类的鼓励,而剧作是对人类发出的警告。他觉得戏剧
是抒发他长期以来一直压抑在心底的情感的媒介。直到现在他
还十分厌恶这些情感,简直不敢正视它们的本来面目,因此不
得不利用文艺想象的伪装来表现。他想用戏剧的形式传达一个
令人难以接受的思想:谋杀一个道德败坏的父亲,在道义上是
正义的。诺贝尔明知这是个惊心动魄、骇人听闻的主题,但他
喜欢让人们大吃一惊,因为他们决不会料到他的头脑里还有杀
父之类大逆不道的念头。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要是在十七世纪末,他们将把我送上火刑柱才会感到
心满意足。据说炼狱的温度还不及火刑柱一半高。
诺贝尔戏剧的情节脱胎于他青年时代的偶像雪莱的诗剧
<钦契》。雪莱的诗剧有力地抨击了罗马教皇纵容下的父权专
制。在诗剧的序言中,他概述了故事的情节:
……有个老头子一生荒淫无耻、无恶不作,最后发展
到对子女怀有不可调和的恶意。他对一个女儿产生了乱伦
的*,随着每次兽行而变本加厉。这个女儿长期以来一
直无法挣脱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玷污,最终与继母、兄
弟合谋,*了家*同的暴君……他们的行为不久就被
发觉了。虽然罗马城里的上层人物向教皇作了最诚恳的哀
求,罪人们还是被处死了。
雪莱承认这个故事情节特别恐惧可怕,为了把这出戏
搬上舞台,他提出了一些修改方案。
   ……这出戏假如不加修改润饰就搬上舞台,是不堪忍
受的。处理这类主题的剧目,必须增加剧中的理想因素,
减少剧情中的恐怖成分。这样,悦耳的诗歌,可以减轻残
酷的折磨和深重的罪孽所带来的痛苦……
   诺贝尔采用了雪莱的剧情,但并不打算按照雪莱的意图,
利用悦耳的诗歌来减轻剧中的痛苦。

我不愿意听演员出口成章,他解释说,这太不自然
了。过去,他都是用英语作诗,这次决定不用英语写剧本,
而是用他的母语瑞典语,可是瑞典语他并不能运用自如。他已
。有二十五年没有提笔作诗了,过去他能熟练地运用任何语言,
抒发难以表达的情感,现在却力不从心了。在剧本中,诺贝尔
不想以任何方式降低主要剧情的实际恐怖程度,相反地他要把
舞台变成用刑的场所。在他的笔下,比阿特丽丝用最野蛮、最
残酷的方式折磨老钦契,甚至叫人揭开盖在老饮契头上的帮手
的衣服,露出他那张痛苦的嘴脸,好让她尽情地享受*雪恨
的痛快。可是,诺贝尔在道德上作出了这样的评判:
    近来我因身体不佳,不能干什么正经事,便在写一个
悲剧。……戏剧的题材是那个关于比阿特丽丝的动人的故
事,可是我和雪莱处理这个剧的手法大不相同。经过处
理,乱伦的主题变得无伤大雅,就连最爱挑剔的观众几乎
也不会觉得惊讶。但是,父亲的卑鄙行为遭到了彻底的揭
露。女儿的复仇手段尽管十分残忍,但使人觉得她的行为
完全正常,实际上是一种为民除害的义举。
剧中的乱伦情节,虽然加重了老钦契卑鄙无耻的罪孽,并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女儿的罪行,诺贝尔却宁可把有关情节
删去。为了使这出戏得到观众的支持,他还打算修改或删去另
一段情节。
    另外,还有一个难题:奥地利决不会容忍把教会表现
得如此不堪。我只得作一些修改,也许要删去一些片断。

不过,这确实太可惜了。
在雪莱的诗剧中,比阿特丽丝哀求教皇出面制止父亲对她
的*。但是,这个罗马城里的至高无上的权威拒绝责备父
权,尤其不愿指责钦契,因为他慷慨地向教皇捐献,在当时动
荡不安的罗马城里树立了一个虔诚的好榜样。教皇拒绝干涉,
比阿特丽丝陷入了一片苦恼之中,只得自己采取行动。如果说
有理由为杀父之罪辩护的话,那就是因为她走投无路。诺贝尔
的剧本和原剧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他无需为女主人设计任
何情节,以减轻她的罪责。雪莱笔下的比阿特丽丝,尽管法律
不肯将她从乱伦的凌辱中解救出来,还是要用生命来抵偿杀父
之罪,因为,雪莱决不会宽恕杀人凶犯,比阿特丽丝只得舍弃
光明、生活和美好的青春年华的爱情
   但是,诺贝尔并没有这样写。他笔下的比阿特丽丝在准备
谋杀老钦契的前一夜,梦见了圣母玛利亚。圣母向她透露,上
帝挑选她担任天廷的执刑者,处死她的父亲。下面是玛利亚亲
口说的话:
    你应该找人把他*,但不是一刀刺死。他必须忍受
长时间的煎熬。要知道你必须用残酷的方式折磨他,越残
酷越好。把烧熔的铅灌进他的双耳,但要慢慢地灌,让他
多受些痛苦。
圣母玛利亚通知比阿特丽丝,她不久就要见到魔王撒旦,
并向他传达*老钦契的天命,请他支持。撒旦也出现在同一
梦境。他告诉比阿特丽丝,将来她要下地狱,在那儿她有权永

远折磨钦契。他用他不朽的灵魂发誓,担保她会得到这个权
利。比阿特丽丝从这个诺言中得到了力量,找到了谋杀父亲的
帮手。
    然而,一旦帮手们抓住了饮契,她却不愿失去奈手折磨他
的机会。她把两个雇用的凶手推在一旁,高声喊道;
——你的受害者,现在来了,你这个万恶之首,难
道会以为我不折磨你,就立刻把你*,把你送进地
吗?你打错算盘了。马齐奥,把铅给我拿来。我要一滴一
滴地灌进你的耳朵,你的剧痛将给我带来满心的欢乐。我
一生都在盼望着这个幸福时刻。你这个卑鄙的坏蛋,从我
的声音里你还能听到所有的受害者都在控诉吗?再拿点铅
来,快些,马齐奥!奥林皮欧,使劲地踢!
这只不过是一个场面的开始,在这比较长的一场戏中,比
阿特丽丝因施用了最残暴的极刑而扬扬得意。她的举动倒使两
个雇用的帮手感到自愧不如,他们面对比阿特丽丝残暴的复仇
行为,吓得丧魂落魄。
    人们读到这个剧本,不禁为诺贝尔灌注在这场不堪入目的
戏中的情感而迷惑,为他盲目的愤怒而诧异。他特有的持重的
性格和对文艺作品的鉴赏力都让他的怒火烧得一干二净。埋藏
在作者心中的忌妒和愤恨,驱使着他生动细腻地刻划出残酷折
磨一个邪恶的父亲的场面,没有流露一丝同情或怜悯,可见他遭
遇的挫折是多大啊!郁积于心头的愤怒使他失去了鉴别是非的
能力,他认为比阿特丽丝的*行为是正常的、正义的,因此
坚信观众面对这种恐惧的场面不会感到厌恶,不会为之大哗,

不会引起公愤,可见他的愤恨是多么的强烈!诺贝尔确实给贝
尔塔·苏特纳和另一位瑞典女作家分别写过信,提出要把这出
戏搬上舞台。他对剧本和剧本的中心思想看得并不严重,而且
不时流露出幸灾乐祸的心情,似乎剧本为他卸下了压在心头的
包袱。诺贝尔责备他的父亲,除了有案可稽的原因之外,肯定
还有别的原因。在他母亲去世之际,他写道:我母亲知道许
多公众所不了解的情况。显而易见,就连他母亲也并不了解
所有情况。
    雪莱反抗父权*也有他痛苦的原因,但他屈服于诗中理
想的正义,从而牺牲了比阿特丽丝。诺贝尔笔下的比阿特丽
丝,犯了杀父之罪,却没有遭到惩罚。雪莱剧中的比阿特丽
丝,觉得只有把希望寄托于九泉,在阴间才能得到公正的判
决;诺贝尔剧中的比阿特丽丝得到了保证,她可以永无止境
地、毫不留情地复仇,不受到时间和死亡的限制。
诺贝尔只从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忽视了作品的艺术性,
而这种满足令人觉得难堪,和人们的情感格格不入。他虽然是
一个乐于自我批评的博学多才的人,却对《复仇女神》的艺术
价值深信不疑。其实他这个剧作彻底失败了。他把剧本送给一
位瑞典女作家,请她提出批评意见。她表示愿意改写这个剧
本,可他拒绝她作丝毫的变动。
      ……在我从伦敦匆忙发出的信中,未能清楚地表达我
的意思。我要说的是:在文学作品方面,我不要同任何人
合作。我希望依靠自己的双翼凌空飞翔,而不愿借助于他
人的翅膀。一个作者不应该允许别人对自己的作品改动一
个字,但应当永远欢迎别人的批评,而批评得越厉害越

……我将把这部小剧本送到克里斯提安尼亚(今挪威首
都奥斯陆)制胶版印刷。
    他确实在克里斯提安尼亚用胶版印刷了五十本,接着又在
巴黎付印。剧本正准备发行的时候,他却去世了。诺贝尔的亲
属读过剧本后,觉得要是发表这部剧作,肯定会损害他的声
誉。于是,他们便把剧本销毁了。据说一共只保留了三册。在
奥斯陆有一本用胶版印刷的剧本。
    诺贝尔在一生的最后几个月里,时而到博福尔斯附近的新
居里住几天,接着在巴黎度过几个星期,然后到圣雷莫休息一
段时间,他觉得心情宁静舒畅。这时,一个不幸的消息打破了
他刚刚得到的安宁。一八九六年八月,他的哥哥罗伯特死于心
脏病。诺贝尔年幼时脆弱多病,他的摇篮是临死的人睡的
。他幼年时代,几乎没有一天不生病,每度过一日就是战
胜死神的一个胜利。而他的几个兄弟都在他之前去世了。可
是,他比罗伯特也并没有多活上几个月。
    一八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他在回圣雷莫之前,竭力以
轻松的语气给贝尔塔写了一封信,回答她对他身体状况的询
问:
感觉良好吗?”——不,很不幸,感觉不太好。甚
至还常常找医生看病,这不仅仅和我的习惯相反,而且与
我的原则相悖。说得形象化一些,我这个人没有心;而生
理上,却有一颗心,也能觉察到。
    但我有这么一颗心已经够了,我不愿经受更多的苦
难。我高兴地看到,和乎运动正在不断发展。这是由于群

众有了文化,尤其应当归功于那些和偏见、无知作斗争的
人们。您在其中享有崇高的地位。这些使您不愧您那些崇
高的称号。致以衷心的问候。
·诺贝尔
   两天以后,他跌倒在书案旁。仆人把他从书房抬到二楼的
卧室,并请来了医生。他得的是脑溢血,大脑局部陷于瘫痪,
因此他除了用母语瑞典语,不能用其它语言讲话。可在病榻周
围的仆人都是法国人,医生是意大利人。他们面面相觑、无可
奈何,无法听懂他临终遗言。
   一八九六年十二月十日,艾尔弗雷德·诺贝尔与世长辞
了。临终时的情景,正是他过去十分担心的,没有一个好心
的亲友替我合上眼皮,在我耳边轻轻地说一句诚恳的、安慰的
话。

 

第十三章


十二月十一日——艾尔弗雷德·诺贝尔去世的第二天,他
的两个侄儿海尔马·诺贝尔、埃曼纽尔·诺贝尔以及他的私人
助手拉格纳·索尔曼赶到了意大利圣雷莫。在此之前,他们收
到了电报,当时这位伟大的实业家已经陷入了昏迷状态。他们
还记得诺贝尔生前希望死后能够安葬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家族
墓地,便为他安排最后一次旅行,从阳光明媚的欧洲南方海
岸,到冬夜漫漫的遥远的北方。
   两个侄儿为了寻找叔父遗嘱的线索,正在埋头翻阅他的私
人卷宗,这时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突然发来一份电报。电报
上说:艾尔弗雷德的遗嘱存放在银行的金库里,现已打开,银
行将邮寄一份遗嘱给他们。由于考虑到急于执行这一遗嘱,电
文中引录了其中的最后一段:
我辞世之后,切开我的静脉,并请高明的医生诊断我
确已死亡,然后把我的尸体火化,是所至嘱。
这段话倒使两位年轻的侄儿想起,他们的祖父伊曼纽尔也
曾经担心被人活埋。他们大为惊讶,这种心理状态竟也会遗

传。

在圣雷莫举行了简短的仪式后,便把艾尔弗雷德的遗体运
往斯德哥尔摩。在古老的路德教堂里举行了庄严肃穆的葬礼,
然后把他的骨灰安葬在他可爱的、聪慧自信的母亲的遗骸旁。
葬礼结束后,传来了惊雷般的消息:艾尔弗雷德·诺贝尔
几乎把他所有的巨额财产全部遗赠给人类,奖励那些为世界和
平和在科学、文学领域内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这个史无前例
的遗嘱惊动了整个世界。此外,同样使全世界感到震惊的是:
诺贝尔明确地提出,这笔奖金应该用来提高那些杰出人物的威
望,不论性别,不论国籍,不论来自哪个大陆,不论讲什么语
言。当时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就连一贯对政治持冷淡态度的北
欧国家也遭到波及;当时瑞典和挪威之间存在着争议,但诺贝
尔却坚信挪威最有资格主持评定和平奖。他的这一举动产生了
特别巨大的反响。
   当然,设立和平奖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当时广大公众对
诺贝尔并不了解。在他去世之际,*界是这样描写他的:一
位研制致命武器的大发明家和制造商,却把从销售摧毁性武器
所积聚的全部财产献给了建设美好世界和人类和平事业。一般
公众认为,诺贝尔的发明创造为大规模*提供了方便,因而
良心受到谴责,为了补过赎罪,他才作出了如此重大的决定。
诗人和剧作家也认为遗嘱的主旨不外乎此,从中吸取创作的灵
感,甚至还有人提议拒绝接受这笔沾满鲜血的金钱。
   如果说国外对这笔遗产所产生的影响迷惑不解的话,那么
瑞典国内对此简直感到震惊。诺贝尔把奖励为和平事业作出杰
出贡献的人的权利授予挪威议会,更触犯了瑞典人的民族自尊
心。挪威为了实现*自主,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

争,正准备废黜国王,以割断与瑞典的最后联系。皇室大部分
的权力已经移交给挪威议会。诺贝尔逝世的时候,挪威议会正
在发起一场运动,反对挪威向军队提供经济援助。和平主义在
道义上给民族主义斗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国王为首的瑞
典公众,认为此举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表明他支持挪
威从他自己的国土上分裂出去。此外,诺贝尔在遗嘱中明确地
提出,斯堪的纳维亚人在获奖方面不具有任何优先权,为此他
们更为恼火。
   瑞典公众对这离奇的遗嘱采取冷淡的态度,而瑞典那两所
将负责评定各国科学家和作家的成就的学术机构,也准备拒绝
接受这项光荣的使命。瑞典科学院和卡罗琳医学院尽管享有盛
誉,实际上只是一种地方性的由知名学者组成的机构,要接受
这项任务,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组织上都毫无准备。这项新的
使命范围很广,任务很艰巨,很可能打乱他们的正常业务。就
连瑞典国家本身也有可能由于奖金的分配问题陷入国际范围的
争论,或者被认为有所偏袒而有损国家声誉。
   但另一方面,如果公开拒绝接受这项荣誉,只能表明他们
学术水平不高,缺乏自信,同样也会损伤民族自尊心。就在这
时,诺贝尔的亲戚似乎要对遗嘱的合法性提出争议,因此这两
所学术机构想趁机躲避一下这个棘手的问题,暂不表态。
艾尔弗雷德两个哥哥的子女早就预料到他会将一大笔财产
遗赠给公共福利事业。但是,现在他们痛苦地发现,他们几乎
得不到什么遗产,这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也知道,根
据先前的一份遗嘱,他们都能分享到一大笔财产。尤其严重的
是,在*的路德维格的子女这一支,势必会蒙受巨大的损
失。这是由于艾尔弗雷德在巴库石油企业的股份将兑换为现

金,这个消息打乱了票证交易所股票买卖的局面。他的大宗股
票在巴库油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么买下这批股票,否则诺
贝尔家族就会失掉这个庞大企业的控制权,何去何从引起了巨
大的关注。
   然而,正是路德维格的长子埃曼纽尔,不顾遗嘱会给自己
的经济地位带来不利的影响,仍然希望尊重叔父的遗愿。他并
且说服弟弟妹妹们支持他的立场。他们这一支不但顶住了来自
罗伯特后代的强大压力,而且顶住了外来的压力。有些人为了
使瑞典不致卷入这笔遗产可能造成的麻烦,也拼命地反对这份
遗嘱。国王亲自要求埃曼纽尔不要为了表示慷慨而牺牲家族的
利益。让挪威议会主持评定和平奖,对此国王公开表示愤慨。
他把这个遗嘱称作是不爱国的,诬蔑这项规定是在女人的
影响下作出的,这是影射诺贝尔与贝尔塔·苏特纳之间的友
谊。但是,埃曼纽尔仍然坚定不移。
   另一方面,罗伯特一家决心使这份遗嘱失效,只要他们坚
持这个决心,就永远不会设立诺贝尔奖。
   问题还在于遗嘱本身不能符合基本的法律要求。诺贝尔在
立遗嘱时十分大意,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通常行文简练,法
律、事务观念敏锐。但偏偏在这份遗嘱上,忽略了最基本的要
求:他竟然没有指定一个遗产继承人!虽然从上下文来看,他
的意图很清楚,把他的财产变换成为现金,以此成立的基金会
将成为遗产的继承人,但他没有明文列出这一条。不过,即使
他作了明文规定,遗嘱在法律上依然难以生效,因为这个基金
会在立遗嘱的时候还没有成立。在大多数国家里,遗嘱必须符
合严格的要求,有些国家的规定特别严格。艾尔弗雷德在法国
有很大一笔财产,而法国正是要求遗嘱严格遵守规定的条例的

国家之一。若是诺贝尔的亲戚能在法国的法庭上对遗嘱提出异
议,那么全世界就会被剥夺这笔名望最大、荣誉最高的用于每
年奖励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的奖金。
  
有人把艾尔弗雷德称作漂泊的百万富翁,而他们自己或许
并不了解这个称呼多么恰当。诺贝尔九岁离开瑞典,一生中大
部分时间生活在巴黎,最后一年在意大利和瑞典度过,但他从
未表示打算在哪个国家建立一个法定的住宅。因而遗嘱执行人
急急忙忙想挑选一个国家,其法律要有利于使遗嘱合法化,就
在那里通过遗嘱检验的法定手续。他们最后选定了瑞典博福尔
斯*工厂所在地区的法院,因为艾尔弗雷德曾经把那儿的房
屋作为他最后的住宅。
   
埃曼纽尔坚决服从遗嘱的态度给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要是罗伯特家族在法庭上继续对遗嘱的合法性提出争议,那么
埃曼纽尔坚持立场的态度也会影响法庭。艾尔弗雷德处置其财
产所表现出的胸怀宽广、慷慨大方的姿态,是埃曼纽尔首先意
识到的,接着是他的弟妹,然后是受委托保管其财产的瑞典两
所学术机构的成员。这笔捐款越来越清楚地显示出它的伟大意
义,在整个文明世界的密切关注下,贪图私利的人只好退却让
步。遗嘱执行人得到了支持,向那些表示不满的亲戚施加压


个人签名

李增华

水土职业中学

IP 属地:中国
相关帖子
收藏 顶 0 踩 0
0
1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

消息内容

×
消息长度最多可添加100个汉字或者200个字母

回复内容

×

编辑回复内容

×